高中歷史學科的主要問題與練習推送

 二維碼 136
發(fā)表時間:2018-10-02 17:50


高中歷史學科的主要問題與練習推送

(2017年11月)


當前存在的常見主要問題

高中歷史學科的主要問題是長期存在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探究與解決,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常見主要問題有:

    1. 在目前的我省高中歷史教學中,仍未擺脫“以教材為中心,以教輔為依托”的教學方式;教師關注知識整合,但過程性內(nèi)容講述過多,且面面俱到;多見“以教代學、以考代學”的現(xiàn)象。

2. 在學生學習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知識方面,對基本概念、主干知識、時代特征等知識性問題的把握不夠扎實。主干知識的邏輯關系不清,知識層面的思維方式依舊占據(jù)主要地位,通史意識欠缺。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事物的邏輯關系理解不到位;缺乏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

(2)能力方面,閱讀、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薄弱。不能用概括的方式表達;出現(xiàn)答非所問和答題凌亂現(xiàn)象。審題能力不足,答題不夠規(guī)范;文字表達缺乏層次、條理和邏輯;對于創(chuàng)新型試題的應變能力不足。

(3)方法方面,由于掌握知識多停留在事實本身,習慣于以包抄方式堆砌史實,解答思路不清,針對性不強,故而難以應對當前以能力立意的命題考查要求。

主要的對策:

建議應盡早轉變到基于有關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相關的學科能力、方法的教學理念、方式,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與相應的方法。具體來說在備考復習過程中,應重點突破幾個關鍵問題:

(1)明晰“歷史概念”

近些年高考試題不斷加強對歷史概念的考查力度,說明了歷史概念及概念教學的價值和重要意義。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物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全面認識的概括性反映。歷史概念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情感的培育、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有著獨特的意義。因此,應該重視歷史概念的掌握。

歷史概念的種類有人物、事件、文獻、典籍、法律、制度、著作、會議、黨派、思想、學說等。對歷史概念的掌握,最基本的就是把概念的各個要素(主要是時間、方位、背景、原因、內(nèi)容、過程、性質(zhì)、特征、影響、意義等)清楚全面掌握,再將這一概念和其他相近或相關聯(lián)的概念進行比較,形成由表及里的一個“概念串”,最后從學科的學術前沿動態(tài)上認識和理解歷史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增加其廣度和深度。

(2)養(yǎng)成“問題意識”

在新修訂的考綱中關于命題基本要求部分,特別突出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要求;考核目標與要求部分,在“論證和探討問題”中明確了“發(fā)現(xiàn)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觀點”是高考命題的內(nèi)在要求,近幾年的高考全國卷試題也清晰反映這一考查要求。

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時,要突破對教材解讀的思維定式,而以教材為材料;以問題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重建知識框架,發(fā)現(xiàn)、討論和解決新問題。特別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①基礎性。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靈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養(yǎng)。

②綜合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歷史學科的知識、思想、方法,多角度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

③應用性。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主動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具備較強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和實踐能力。

④創(chuàng)新性。在上面三點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具備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

(3)拓展“知識視野”

高考命題對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多是體現(xiàn)在歷史專業(yè)的寬度和厚度上。因此教學需要落實:

①寬度拓展,通過選擇新材料營造新情境,從內(nèi)涵和外延上,突破現(xiàn)行教科書關于該歷史主干知識的闡述。

②長度延伸,通過史料對相關歷史現(xiàn)象進行時間進程的延展,突破現(xiàn)行教科書和一般中學教師關于該歷史現(xiàn)象的歷史敘述,進而形成更加完整的歷史線索,突出不同階段特征的變化。

③角度轉換,采用多元視角,突破教材表述的思維定勢,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教材中的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征、發(fā)展線索等。


中國古代史(先秦到隋唐

一、整合學習本模塊的若干問題供教學時參考

由重要歷史概念衍生的一些問題,牽涉到有關學術研究領域的話題以及對現(xiàn)實有深遠影響的情況需要關注:

1.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如 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最高統(tǒng)治者尚未實現(xiàn)權力高度集中幾方面,解釋先秦的貴族政治,以及與秦漢確立的官僚政治之間差異與不同作用。

2.分封制的內(nèi)涵與外延,以及與宗法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宗法制對于姓氏繼承、 祖先崇拜、修訂家族家譜、建立宗祠家廟、認祖歸宗等社會風俗的影響;禮樂文化與分封制、宗法制的關系及對儒家思想和中華文明的影響

3.通過西周與漢朝的疆域變化比較,體現(xiàn)兩個時期不同統(tǒng)治制度的差異產(chǎn)生的影響。

4.理解基于不同時代的形勢要求,統(tǒng)治者對儒家思想主張的不同解釋以及相關舉措。

5.了解宗法制對秦漢時期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對中央集權制度下權力分配與制衡的影響。

6.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時代發(fā)展趨勢,如何得到體現(xiàn)?其推動力又有哪些?

7.理解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的表現(xiàn),以及對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心理認同的影響。

8.理解并分析漢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點與變化原因;分析察舉制在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不同影響。

9.了解漢代存在的不同土地制度,以及解讀不同時期的貨幣制度改革變化。

10.了解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少數(shù)民族漢化的表現(xiàn),以及中原政權的民族融合政策;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田莊經(jīng)濟及寺院經(jīng)濟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風氣的影響。

11.了解絲綢之路產(chǎn)生原因以及相應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影響。

12.分析漢、唐以及宋代的選官制度變化原因以及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13.了解唐宋政治制度、城鄉(xiāng)經(jīng)濟、文化教育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相關事實與特點。

上述所列問題僅供參考。建議在復習教學時,重在指導學生掌握主干知識以及彼此邏輯關系,吃透相關歷史概念,求得應用所學知識、方法去提出、探究、討論和解決有關重要的問題,并借助上述參考問題指向,訓練重建知識邏輯結構的能力。



二、近年高考的考查情況

近5年全國卷客觀題匯總——先秦到隋唐

(說明:表中2014-(24)是指2014年全國課標2卷24題。其他呈現(xiàn)方式類同。)


時期

考點

試題與考向

先秦

分封制與周文化

2014-(24)雅文; 2016-(24)銘文;2017-(24)分封

文化認同

春秋社會的轉型

2013-(24)墓葬;2015-(24)上農(nóng);2017-(24)范蠡

社會變革

儒學

2015-(24)三代;2015-(24)上農(nóng);2017-(24)范蠡

儒家思想的影響

秦漢

統(tǒng)一與漢承秦制

2016-(25)蕭何

制度的沿襲

秦漢的中央集權

2014-(24)祭拜;2015-(25)母族;2015-宣帝;2017-(25)邊患

集權政治的特點與影響

漢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

2016-(24)田莊;2017-(24)西漢經(jīng)濟






魏晉

史記與史學方法

2013-(24)黃帝;2017-(25)官修史書

史學的方法與功能

魏晉政治與文化

2014-(25)儒家倫理;2016-(24)漢字演變

儒學的影響

隋唐

隋唐制度與文化

2014-(25)三教合一;2016-(26)王羲之;2017-(26)涇州;2017-(26)經(jīng)濟重心;2017-(26)自耕農(nóng)

儒學的地位、隋唐經(jīng)濟特點和史料實證



三、提高適應性練習

(一)選擇題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xiàn)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2.(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輝縣琉璃閣發(fā)掘了一座春秋時期的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潰

C.等級制度的顛覆                   D.禮樂制度的破壞

3.(2015·上海高考·32)“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睋?jù)此,禮樂的主要社會功能是(  )

A.規(guī)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體認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趨平等 D.明確社會的等級關系

4. (山東省濟南市2017屆高三二??荚?中國商周時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說,后又增加“三不去”對隨意休妻進行限制,即“妻子無娘家可歸、曾替家翁姑服喪三年、丈夫娶妻時貧賤但后來富貴”。這些規(guī)定

A. 保護了女性基本權益     B. 維護了宗法倫理秩序

C. 穩(wěn)定了家庭婚姻關系     D. 體現(xiàn)了男女平等觀念

5.(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圖5為春秋戰(zhàn)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jīng)商成為巨富,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  )

HYPERLINK "http://www.zxls.com"  INCLUDEPICTURE "../../../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47529061/QQ/WinTemp/RichOle/M%7b%5b($OV%5d1X9%5d%5bWEF%5bH%60%25SQ9.png" \* MERGEFORMAT

A.區(qū)域位置影響商貿(mào)發(fā)展 B.爭霸戰(zhàn)爭促進經(jīng)濟交往

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jīng)濟狀況 D.城市規(guī)模擴大推動商業(yè)繁榮

6.(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

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7.(2015·海南高考·1)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儒家與法家主張的共通之處是(  )

A.重農(nóng)抑商       B.強調(diào)制度與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視道德與人倫

8.(吉林省長春市普通高中2018屆高三質(zhì)量監(jiān)測)孔子反對盲從,提倡“當仁不讓與師”;蘇格拉底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現(xiàn)在

A.提倡民本                          B.呼喚仁愛

C.強調(diào)理性                          D.倡導美德

9.(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圖4是西周與戰(zhàn)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fā)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HYPERLINK "http://www.zxls.com"  INCLUDEPICTURE "../../../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47529061/QQ/WinTemp/RichOle/_V1%7b9J%60HN34)3)%25%6096%5d%5bLSE.png" \* MERGEFORMAT

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

C.各國變法的實施 D.“書同文”的推行

10.(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

表1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qū)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diào)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11.(2017年安徽省江淮十校聯(lián)考高考歷史三模試卷)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現(xiàn)瓦解的跡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齊國實行“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到戰(zhàn)國時期,魏國實行“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的授田制,秦國商鞅變法明確規(guī)定“廢井田,開阡陌”。這一變化說明(  )

A.鐵犁牛耕導致土地私有制的產(chǎn)生    B.商鞅變法標志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C.各國變法促進了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 D.土地制度的變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12.(2017年湖南省衡陽市十校聯(lián)考高考歷史預測試卷)1.秦朝《置吏律》中規(guī)定:官府的主管官員,由此官府調(diào)往彼官府,只許其只身前往,不準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為新任官府的官吏。規(guī)定是為( ?。?/span>

A.規(guī)范官府人員任用程序     B.防范官員的職務犯罪

C.強化君主對官員的控制     D.減少政府官員的數(shù)量

13.(2017年湖北省高考4月份模擬試卷)自昭宣時期到西漢末年,丞相計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齊魯人合計7人,8人次。這段材料客觀上反映出了(  )

A.地方豪強地主勢力不斷壯大 B.儒學的政治影響力顯著增加

C.察舉成為人才選拔主要途徑 D.黃河下游成為政治文化中心

14.(2017·海南高考·3)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shù)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jīng)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  )

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xiàn)         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       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

15.(2015·上海高考·4)在中央集權體制初創(chuàng)的秦朝,選用嗇夫的是(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縣令       D.丞相

16.(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高考·24)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  )

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             B.政治統(tǒng)治借助于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17.(2015·上海高考·6)“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描述的是(  )

A.西周諸侯封地的情況               B.秦朝實行郡縣制后的情況

C.漢武帝時代的盛況                 D.東漢豪強勢力膨脹的情況

18.(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規(guī)定,私拿養(yǎng)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guī)定,私拿養(yǎng)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

A.養(yǎng)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19.(2014·海南高考·3)史載,東晉時,太尉郗鑒為女擇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導的家中“遍觀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飾,以圖被選,只有王羲之“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被郗鑒認為是理想的女婿人選,“遂以女妻之”。這主要反映了當時(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講究門第

C.擇婿方式獨特   D.大臣拉幫結派

20.(2017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高考歷史模擬試卷)魏晉時的中書省和門下省原本只是充當皇帝秘書的機構,后來權力逐漸增大,進而演變成了國家的核心機關。這反映( ?。?/span>

A.君主的權力被削弱     B.國家行政機構不斷完善

C.專制下的權力轉移     D.秘書機構權力過度膨脹

21.(2016·海南高考·6)北魏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出一套個體農(nóng)戶農(nóng)副兼營的精耕細作農(nóng)業(yè)模式,反復強調(diào)農(nóng)戶不要過度擴大耕種面積,“寧可少好,不可多惡”。這表明(  )

A.精耕細作的目的是追求農(nóng)業(yè)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細作農(nóng)業(yè)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

C.個體農(nóng)戶為主體的耕作模式抑制農(nóng)業(yè)的進步

D.人口與土地的尖銳矛盾導致耕作模式的轉變

2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jù)此可知,唐中期(  )

A.國家統(tǒng)一使南茶開始北運          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

C.南方經(jīng)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jīng)濟水平已超越北方

2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

表1

土地規(guī)模(畝)

戶數(shù)

戶數(shù)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計

139

100%

表1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況統(tǒng)計表。據(jù)此可知,當時該地(  )

A.自耕農(nóng)經(jīng)濟盛行           B.土地集中現(xiàn)象突出

C.均田制破壞嚴重     D.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效率提高

24.(2014·海南高考·6)文獻與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錦”“胡錦”“番錦”通過絲綢之路,不斷輸入中國,內(nèi)地也生產(chǎn)“胡式錦”。這表明(  )

A.外來文化改變了唐代的社會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業(yè)趨于衰落

C.外來的絲織技術超過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日益深入

25.(2017年山東省濟寧市高考歷史二模試卷)2.在《唐代墓志匯編》的志文中,常見墓主蒙童(初入學塾的兒童)時“幼挺岐嶷(幼年聰慧)”、“宣慈惠和(博愛眾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現(xiàn),同樣的描述在唐代高僧傳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唐代( ?。?/span>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響日常生活

C.儒家的禮教規(guī)約備受社會推崇    D.儒佛兩種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二)非選擇題

26.(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抓起來就行了?!睂W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睂W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jīng)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span>

——據(jù)《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以褻瀆神明和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他與他的弟子們都認為判決不公。當?shù)茏觽儼才盘K格拉底逃走時,他卻認為,雖然逃走是一種正義,但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義,因為如果他不服從判決,就等于踐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毒藥,從容赴死。

——摘編自(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10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法制觀念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15分)

27.(2017年安徽省江淮十校聯(lián)考高考歷史三模試卷)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主體是家庭,但是其管理主體是各級官府或國家。官府主要通過均田制來保障農(nóng)民有基本的生產(chǎn)資料一農(nóng)田來耕種,同時建立常平倉、義倉,對災民進行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唐代政府還通過對老年人免除徭役、高牟改授的方式以及官員致仕(官員正常退休)制度,保障在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要方式的中國古代社會中老人有一個相對幸福的晚年。同時,唐代統(tǒng)治者在法律制度方面對婦幼進行一些特殊的規(guī)定,以保證這些弱勢群體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民間性的保障體系,包括宗教組織特別是佛教寺院開展的慈善救助,宗族宗黨內(nèi)部和部分富人的救助保障以及商會行會等民間團體組織開展的救助工作。

——張莉《唐代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得失及當代啟示》

材料二  戊戌變法的領袖康有為堅信,只有國民擺脫了窮與弱,國家才會變得強大起來。戊戌變法失敗后,他周游歐美各國,在吸收歐美各國先進福利思想的基礎上,撰成《大同書》,在批評中國傳統(tǒng)宗族慈善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了恤窮慈善觀,描繪了大同世界中社會福利事業(yè)開展的精美藍圖。在藍圖中,他構想出公養(yǎng)、公教、公恤等帶有濃厚理想色彩的慈善公益體系。孫中山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領袖。他的福利思想的最初來源就是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均乎思想。后來,他吸收了西方各種流派的思想,將它發(fā)展為自己的福利思想觀,主要體現(xiàn)在民生思想中。同時,孫中山十分推崇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并將它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yǎng)、分業(yè)操作,各得其所。

——李瑞《建國前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發(fā)展概述》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唐朝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作用。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思想家有關社會福利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

28.(2014·上海高考·37)傳國璽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創(chuàng)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璽,分別刻著“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如任命國家官員,則封印“皇帝之璽”;若任命四夷的官員,則用“天子之璽”;信璽用于對國內(nèi)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璽則為皇帝外巡時隨身攜帶。秦亡,御璽落入漢室,代代相傳,稱“傳國璽”。漢亡,傳國璽為魏文帝所得。蜀漢和東吳亦想握有傳國璽,遂自行刻之,并編造了傳國璽神授的故事。唐興,所獲傳國璽多達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璽,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璽”一枚用于祭天儀式,表明君權神授。

問題:(14分)

(1)根據(jù)材料,秦始皇制璽的史實反映出他所創(chuàng)立的國家體制有哪些特點?(4分)




參考答案

1-5 A D A B A  6-10 C B C A C  11-15 D B B B C  16-20 B D D B C  21-25 A C A D C

26. 【答案】(1)孟子:治國需要法制;權力不能干預執(zhí)法;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維護人倫。(5分)

蘇格拉底:守法是正義行為;法制關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嚴格守法。(5分)

(2)背景: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法律的權威地位逐漸確立;宗法觀念的影響;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6分)

古希臘工商業(yè)相對繁榮;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fā)達;各種社會思潮活躍;法律作用突出。(6分)

價值:他們的法制觀念分別對中國和西方法制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是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的寶貴遺產(chǎn)。(3分)

27. 【答案】(1)特點:通過官府與民間的共同作用構成相對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的形式上,既有對婦幼保障的法律規(guī)范,又有均田制、常平倉、義倉、致仕等具體的措施;注意發(fā)揮家庭、官府、民間等多個主體的積極性來實現(xiàn)社會的互助互濟.

評價: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緩解社會矛盾;能增強社會互助互濟和防災救災意識;所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和具體措施可資后代借鑒.

(2)主張:社會福利與實現(xiàn)國家富強相結合;與建立理想的大同世界相結合;與實現(xiàn)改善民生生活相結合;與建立慈善公益體系相結合.

評價:可以就主張作分別評價,也可以作總體評價.

分別評價:康有為的主張在批評傳統(tǒng)宗族慈善模式的基礎上,較多吸取歐美國家的福利思想,旨在建立慈善公益體系;孫中山的主張較多吸取傳統(tǒng)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以及西方各流派的福利思想,側重于改善民眾生活,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

總體評價:多角度提出建立社會福利設想,為后世提供了借鑒;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無法實現(xiàn),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28.【答案】(1)水平1:從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

·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設置了內(nèi)外兩種系統(tǒng)處理國事

·實行中央集權體制,有較為縝密的權力運作機制

水平2:從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

·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實行中央集權體制

其他答案:僅復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與史實不符(0分)



亚洲精品毛片永久播放,亚洲欧美h片在线看,九色国产刺激视频,国产午夜福利电影在线 国产无码高清在线观看AV